永远不要忘记
我们是调查兵团,人类文明的希望
我们脚下是浩瀚的星辰大海
我们要追逐的,是更遥远的彼端
本文接上篇《我被人当反面案例写在了推文里(2):再谈咪蒙》(阅读原文传送门)。
在开始前,想先和你聊聊一部动画:《进击的巨人》。
在巨人来袭的末日,人类只能躲在墙内苟活,动画中有两只兵团,调查兵团带着自由之翼的徽章,去墙外探索和杀敌,而宪兵团则缩在最内的皇城,维持秩序和保护国王。调查兵团的战斗力最强,也有最丰富的经验,最锐利的志气,是人类的希望,但他们的死亡率却最高,也最为惨烈。而宪兵团则是安逸与享乐,光鲜亮丽自大优越,实则腐朽不堪。但人们最多的鲜花和掌声都是给的宪兵团,几乎所有新兵的梦想,就是成绩前十能加入宪兵团,保一生无忧、荣华富贵。
(调查兵团和他们的徽章:自由之翼)
以这个视角审视真实世界,你会发现动画的立意和讽刺与现实是那么呼应,创作领域也是如此。
创作就像奔跑,努力的人其实很多:
有人将努力用在翻山越岭,他们的付出和战斗无人知晓,归来时狼狈与籍籍无名却被所有人看到,就像调查兵团。
也有人将努力摆在大街小巷高声呼喊,每个姿势都要引人瞩目,他们并不在乎能跑多远有多快,甚至根本无需跑出去,只要有围观和仰慕的那密密麻麻的人群,就有源源不断金光闪闪的铜币,就像宪兵团。
调查兵团式的创作或许能走更远,但却最是坎坷危险,而且往往籍籍无名,而宪兵团式的创作无需探索更远的彼岸,只要在舒适区,不断找新鲜的噱头来挑动人性,就能赢得最多的掌声、鲜花与喝彩。
每当宪兵团的人说自己很努力,在扎实的训练,人们就纷纷点头,竖起大拇指,因为这些清晰可见。
但当调查兵团的人说自己也很努力时,人们却纷纷摇头,因为他们看不到墙外那不为人知的战斗和鲜血,只看到调查兵团伤痕累累归来,败多胜少,于是人们便觉得他们不够努力而且还没用。
宪兵团的人更是在调查兵团面前趾高气昂,说:你们应该理解战斗力不是靠高调做起来的,要更扎实的训练才行啊。
不要以为这是虚构作品,这就是真实世界:
(对方推文原话)
当宪兵团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时,他们是真的这样以为吧,旁观的路人听到这样的说法,也深信不疑吧,唯有调查兵团的人只能苦笑摇头。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籍籍无名地努力着,他们并不张扬,也不发声,很多事情做了,但别人都不知道,他们往往也并不在乎,但我既然开始了这个系列文章,便想借这个机会为这群人,调查兵团的这群人,为他们正名。
所以这次,我想聊聊高调带来的讽刺荒谬,还有那些被他人高调所掩盖的,在不被看到的角落里,沉淀在时光中的碎金,那些深邃的期待,少有人知的美好,和籍籍无名的努力与坚持。
请做好思考的准备,我们开始吧。
1
今天聊聊“高调”。
在对方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很少会说一个人高调,如果说了,那么其程度一定配得上。
对方公众号最初被人关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回到她公众号起步的那年,还原一下真相就好,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件,何必众说纷纭,还“耿耿于怀”?
这是对方公众号成立50天时的推文截图:
了解的自媒体的朋友都知道:公众号属于私域流量,涨粉特别困难,对新号尤其如此,很多精心创作的人哪怕再努力,如果不主动推广和引流,只靠自然增长,做到500粉丝都不知道要多久。
可对方10天就搞定了,并且当晚注册公众号,第二天粉丝关注就超两百,第一篇文章转发就超100次……
这是什么概念呢:我最近一篇转发过百的文章是前天那篇,被分享120次,但阅读数不过850,新增关注不过20人,这才是微信生态靠内容自然增长的真实情况,对方一个新号,第一篇文章,分享数比我少,新增关注却是我的十倍,阅读数更是达到了3000之多,我并不嫉妒,而是好奇这个华丽的数据是怎样实现的?
对方说是源于她的厚积薄发,靠的是写文的扎实和努力。
如果你无条件相信这些话,就要错过真相了,她不会告诉你真正的答案,因为那段历史并不闪闪发光,反而存在争议:
真相是:靠关系网和人脉。
也许你想不到一个大一的学妹,社会经验那么少,哪来的关系网和人脉?
答案藏在对方前天(1月26日)的推文《我今天退出了300个群聊》(阅读原文传送门)里:
此处的文字写得委婉,“或许”“意外”“不敢”这些用词,给人一种渴望认识优秀的人,又不好意思打扰的邻家小妹的形象。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她几乎是大大咧咧地,自来熟地,闯入了很多不属于她的圈子,打扰了很多人。
我就是当时被她在群内添加的好友,那个群是“南雁公益”的前身“衡阳市大学生联合会”,我大学期间在南京求学,而每个寒暑假都有在家乡衡阳做公益的习惯。
我公益6年,五年参加演讲,连续三年暑期支教,还做过三年夏令营的导师和辅导员,但在她加入我们圈子后,我却没能在任何一场自己参加的公益中看到过她的身影,我看到的是她在发推文链接,并广泛加好友。
以至于后来,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年和自己一起做公益的伙伴中居然有 90% 以上都知道她的存在,他们也对她负责哪块公益感到模糊,但提起她的公众号,却都有关注。
大家对她的评价颇有争议,有朋友觉得其过于高调张扬,总在公益群放引流推文,让人反感。但当时我们这些年轻的志愿者,汇聚在一起做一些不求回报的公益,有谁是真正冷冰冰的?看到她推文中的个人故事,对于她的个性张扬,大多数志愿者都愿意持开放的态度去理解、接受、支持与鼓励,我当时也一样。
她就这样闯入一个圈子,搜刮大量的关注,再用主动的热情引起人们的善意,引发二次传播,一个群尚且如此,而她加了300个。
了解了这些后,你便知道,她的公众号发家史是怎样了,我写这些时本来无意评判对错,因为她的目的性再强,也只不过是一条谋生路径,虽然我清楚因为自己因为骄傲不可能走这条路,但也没理由去指责别人这样走。
但当我写到这里时,我忽然觉得哪里不对:一个人如此也就罢了,但如果,这样的人再多些呢?
混进圈子,被人记住,获得流量和支持,这便是她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多记一个人,她也得到了想要的关注,似乎没什么不好。
但要知道,当时有很多的一线的志愿者,他们在那些公益项目中身体力行付出时间和汗水,而这些可爱的人,一些真正埋头做事的人我们可能都没有完全记住,但我们却被动地记住了她,记住了她的公众号。
这样写来,忽然感觉有点悲伤,因为,我发现自己也是。
以至于后来那次她家庭遇到困难,发起网络众筹,有多少钱是我们这些热心的公益人捐给她的?而那些真正付出的志愿者,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甚至可能根本都不知道。
这个世界总是忘记一些真实而默默的付出,却记住那些高调的张扬。更讽刺的是:高调者尝了流量的甜头,加到足够的人脉,赚得关注后,就开始退群,还不忘功成身退、过河拆桥地告诉她的读者:“人脉是个伪命题。”
(对方推文原话)
有时候,我会想,自己既然想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那么要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将这样的荒谬终结?
但我没有答案,因为我发现在现实的世界中,大多数人往往只能看到近处,而看不见远方,哪怕那些无条件关心和支持我的人,也不见得能理解我更深。
就比如说今天一个好朋友给我发来一份聊天记录,他们在讨论我的文字:
然后,这个朋友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向我提建议,她担心我当局者迷:
朋友的好心,我当然能读懂,也很感谢这份关心,很高兴他们能讨论我的文字,并告诉我他们的想法,这能给我更多灵感和创作素材。
但他们所担心的问题,我很久前就想过,只是其实我根本就没打算改,可我要怎样回她呢?总不能让关心我的人寒心,觉得不被重视吧。
于是我和她说起了自己一些对创作形式的规划和未来的推广方案,她还不放心,想改变我的写作方式和风格,继续劝我:
我有点无奈,这种事情怎么能说改就改,我或许可以努力让自己的文字更直白易懂,对读者更友善,但我绝不可能刻意讨好,为了让所有人看得爽看得懂而写。
最后我只能告诉她,这不是方法和技术的问题,而是选择和取舍:
创作者当然要坚持自己,要不然,难道我也要去高调地写吗,去歇斯底里呐喊吗,去凑到别人面前,拿着自己的文字,哀求道:“你们醒醒吧,你们看看吧,如果看不懂,我再去重写一版简单的。”
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做这种事?任何一个有骨气有更辽阔追求的作者,在成就真正的作品时,都不该低声下去地讨好读者,沉溺于肤浅的表达,那是商人的手段。
真正的作家一定要看得比读者高,想得比读者远,然后努力用文字将他们拉上来,而不是自己干脆也跳下去,去讨好,去附和,去为了下沉市场赚更多的钱。
如果所有的创作者都只会讨好,甚至跳下台阶失去自我迎合大众,那么这座高峰还有谁来攀登?谁来探索?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调查兵团,我们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我们脚下是浩瀚的星辰大海,我们要追逐的,是更遥远的彼端。
最后,忽然想起今何在的《十亿光年》,小说的开篇有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它就像是为我们而写,今天也送给你:
多少次,我问自己,
我为何出生,为何成长。
为何云层流动,大雨倾盆。
在这世上,别为自己企盼任何事情。
我想飞向云中,只是我没有翅膀。
星光在天际引诱我,但触到星星是如此艰难。
即便是最近的那颗,
而我确实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
我会耐心等待,我为自己准备
那通向我梦想和希望的旅程
不要燃尽自己,我的星星,请等我
有多少路我将行走,
有多少山峰我将为了寻找自己而去征服
有多少次我将失败,有多少次我将重新开始,
而这一切是否有意义
我会耐心等待,我为自己准备,
那通向我梦想和希望的旅程
不要燃尽自己,我的星星,请等我
未完待续
邮箱:ceo@smallsuper.cn
个人微信:jianghuiyongheng
飞奔着点个在看吧▼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