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
享受它的过程并创造成功的结果
外在和内在的反馈交相辉映
便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独木信箱 | 趁着读者少,你可以将我当树洞,说出心中所想,或许我也有所感触,便会动笔为你写封长长的回信,我总相信用心的人值得被用心对待,所以让我们对彼此用心好不好?
超哥你好:
虽然在微信上有所交流,但我还是有些苦恼难以消解。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的陈述:
我对自己学习难以上心,不是我不想学习,但总感觉自己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我想知道自己该怎么样找回内心的热情,让我的生活变的更充实。
关于这个事情,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我读过一些心理学书籍。如果以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解释,这与我的父母影响,老师教育,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有关,这些过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现在的状态,并且持续影响到我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果以阿德勒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我现在的情况,可以说我的目的就是不想学习,而精神懈怠、动力不足都是自己为满足这个目的创造的条件。而面对不好的经历时,人有自我选择的机会,我当初在对待高考的人生要事上,不够有勇气和自律。这两种理论我都不反对,但除了科学的解释之外,人的一些特殊之处却未包含在内。比如原因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目的论似乎也不能以一概全,人并非时刻都保持清晰的目的性罢。谁知道呢 (●—●)。
说回我自己,我一直有种理想人格想要实现,我在高中时,比起高考的伟大任务,我更关心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否成为理想中的样子。不过就现在看来,我当时远不够坚定和努力,而错过了高考的机遇,我似乎离这个目标更加遥不可及。这些曾经的想法现在回想起来多少像梦呓,我不知多少次陷入无助,甚至连自己都嘲笑那些想象。
我现在大二,学着工商管理学科,在一所相对不错的财经类院校。对于学习,比起兴趣、外在的鞭策,我更相信认真的力量。虽然我信服事在人为,却感到让自己变得更积极、更阳光真的很困难。
最后我想说:超哥,虽然你不希望我太客气,但我还是很想谢谢你,因为你,我多了继续尝试改变的坚持。
学弟晚上好:
你的问题我已收到,你说的很对,不管心理学怎么说,也不管前人有怎样的模型和理论,具体执行的却仍是易感性用事的个体,绝非照搬课本就能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将我们比作一个发条玩具,那些知识和信息或许能构成我们的硬件和系统,它们可以提供行动的蓝图,但发条却还是只能由我们自己转动。你所提到的精神懈怠和动力不足,便是没有上发条的动力。
要让一个人变主动变积极,根据自身的经验我可以给你以下建议:
首先,要注重正面反馈的积累
如果做一件事一直没有正面反馈,便很难调动热情。
这个正面反馈可以来源于外在,也可以来源于你自己。
外在的反馈往往强烈,比如说你考试考得了超棒的成绩,所有人都佩服你,又或你写出了很棒的文章,特别多留言和赞赏,又或者你某个技能非常优秀,不断被人认可。
我中学时代就因为被老师夸奖物理成绩好,所以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在学物理中,甚至连续当了五年物理课代表。而写作方面,你可以试着在公众号独木鸟后台回复“宝藏”,便会看到那么多年来,许许多多读者给我的鼓励和反馈,这些都是动力的源泉,当我懈怠或低落时,看看那些,便又可以将自己点亮。
外在的反馈很重要,特别重要,当你学习时是分数、成绩、荣誉,当你工作时,是工资,职位,前途。
这些非常俗气的东西,实际上却有着最强的驱动力。
如果你觉得动力不够,很可能是因为你在那方面的成功经验太少,没有尝到甜头。
这方面我建议是从小事做起,积小胜为大胜,如果是写作的话,可以写一篇文章,可以从获得朋友亲人的认可,逐渐扩散,到获得陌生人的认可,如果是学习,可以试着短期突破一门专业课,只要多看书多刷题,效果自然会显现,如果这些方面都不想的话,也可以去参加什么比赛,哪怕只是学校社团组织的特别小特别小的比赛,拿个安慰奖,也是成功经验。
自信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的,成功多了,便知道自己此刻付出必会得到回报,于是心也会静下来,而不会有那种“付出很多却一无所获”的惶恐。
一旦对未来的信任感增多,你就会逐渐轻盈,积极主动也就会越来越多。
刚才提到的是外在的反馈,它虽然很强,但持续时间却很短,如果想要更持久的动力,就要向内寻找。
比如说:喜欢。
我说自己喜欢写作,用什么证明呢?用十多年的写作经验吗?用自己创作的字数吗?说自己因写作获得过多少荣誉吗?
不,都不是,以上这些,只要时间到位都会有,但不能证明“喜欢”。
人们很容易将追求外在反馈的功利憧憬与追求内在反馈的精神享受混淆,很多做自媒体的说自己喜欢写作,但实际上只是喜欢用写作赚钱和赚名,这个属于刚才说到的前者,是外在反馈给了他们动力。
那什么才是内在的喜欢呢,那是哪怕它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外在的利益,你也会觉得做这件事很开心,你甚至可以把它当玩耍。
说得也许有点抽象,但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云端笔记本中,六年来已有11849篇创作,对,上万篇,而这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写作我并未公开,也就是没有阅读量,没有外界反馈,更没有鼓励和利益。
那为什么我还是会积极地写下去?因为喜欢。
为什么会喜欢呢?
我只要拿出自己享受创作的瞬间给你看,你就会懂了。
这是我2015年在台湾时的日记节选:
2015年11月2日
教室窗台很宽敞,上课时阳光透过树荫照下,有鸽子停歇在上方的墙台,羽毛和粪便零零散散的落在离我不足一米的地方,然后倏地飞起,那翅膀扑腾的声音,让我忍不住看过去,抬头,太阳明晃晃的亮过蓝天,凝视写白鸽远去的背影。
2015年10月12日
窗外的风吹进来的时候,伸手将身上的被子拉紧,即使昨天还光着脚丫在湿地中迎着夕阳捉螃蟹,在风车下跑着笑着拿手机拍照摄像不断兴奋得大叫,但终究秋冬仿佛一夜来到。即使前天还在游泳池碧蓝的水晶中沉没,作为初学者无济于事狼狈的扑打挣扎,但一转眼就看到落叶飘,一个喷嚏打下,纸巾唐突擦过鼻梁。
2015年9月27日
中秋,乌云下,台风来到的台北,阳明山七星峰上,狂风夹杂的雨像冰雹打得人生疼,特别到了空旷的山坡,那风简直要将人吹跑,他们拿的伞都折了,朋友向前扔出的塑料瓶居然向后飞向了空中,我们发出惊叫,然后放下雨衣的帽子伸开双手站在山顶的狂风暴雨中对着苍茫一片的旷远天空呐喊高歌,眼睛模糊时,内心却热得滚烫,就像山腰温泉硫磺沸腾冒出的热气。
这就像我用文字给自己做的时光机,我通过它得以重返过去的年轻岁月,放松片刻的惬意。
再给你看前两天,我写给自己的一些短句:
1
让我抱抱你,请离我近些,贴到纸上来
2
好想让更多人懂你,好想让你懂更多人
3
你给温柔,我给时光
4
晚安的呢喃,为何不能一人轻语
5
你好可爱,可爱到让我想捧书钻进冬日的被窝。
6
别难过别难过别难过,手舞足蹈地做个梦吧
7
你不被理解,只因把我藏太深。
放我出来,全世界就会知道你有多好。
8
愿陪你搬砖建城堡,临海望星辰
9
有创作相助,进能取天下,退可守本心,伤能自我疗愈,喜可越岁月悠长。
这种借文字之口说给自己听的话,可以编织出一个亦师亦友的形象,将孤独驱散,并给生活以故事的主角光环。
这些都是我没有公开的写作,它们也许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写这些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取悦自己。
内在反馈的动力源于“喜欢”和“享受”,这样的写作对我而言,写的时候就很开心,读的时候感动,哪怕没有第二个读者,我还是会不停地写。
所以,你知道怎样给自己找动力了吗?
要去做一件事,享受它的过程,并创造成功的结果,外在和内在的反馈交相辉映,便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这么简单,但说实话,做好心理准备吧,它们真要做起来还挺难的:
想要内在反馈,就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保持心灵净土,要懂得灵动和智慧地挖掘所做之事的乐趣;而若想要外在反馈,就要去竞争,就要去赢,还要长年累月的时间积累。
不过这样也很公平,否则,如果一个人只是一时兴起,想进入一个领域,既不热爱,只为功利,又因实力薄弱害怕竞争,偏偏它还希望自己能非常积极地往前推进,并取得超棒的结果。
这种事,或许只有梦里才有。
所以,请加油。
两条路,一为理想,向内追寻,二为现实,向外诉求,它们都能给你动力往前走,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它们并不矛盾,可以同时兼顾,也可以先有侧重,后期另一项再追上。
比如我,以前选的是理想,所以“独木鸟”总给一些年长前辈一种不接地气的稚嫩感,而现在我也开始走现实的路,所以才会有《独木》的内容创业。
我想,最终应是两者都能圆满,那样,便能做喜欢的事,又能骄傲地活,这便是我想的幸福了。
祝福你。
2020年10月27日
小超
关于独木
点击上图了解《独木》
本文已选入《独木》第1期的“独木信箱”栏目。
此外《独木》还提供了本文的音频版本,欢迎订阅用户随时收听,此外《独木》正在酝酿,更多的独家原创内容、实用干货、漫画教程等,独木之时,成林之势,希望它能给你些许帮助。
如果你不了解《独木》,不妨看看这篇文章《以《独木》之名创刊》,独木第1期正在预订中,售价64元,预订价49元,欢迎后台联系我进行预订,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我将尽心而为,不负厚望。
独木鸟 | 点 logo 查看介绍
邮箱:ceo@smallsuper.cn
个人微信:jianghuiyongheng
飞奔着点个在看吧▼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