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告别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左右滑动查看原计划的一日一木



?

请收信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最后给你的一封信

向下滑动可以抽出信纸哦





亲爱的读者:




这是 “一日一木” 给你的最后一封信

这个栏目即将关闭。


这是一个实验

实验结果已相当明显


首先是关于日更:


我于 2019年4-5月,日更 50 天,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可取,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说,每天源源不断的创作是练笔和保持手感的有效的方式,但发公众号并不是。


虽说有了反馈和公众检验,但也多了心绪的浮躁,以及排版设计等时间投入,减少了创作的沉浸体验,以至于发公众号的日记实则没有自己无拘无束所写日记的质量高,更进一步,甚至形成了任务思维,被动写作,笔力反而倒退。而文字质量不高,带来的回应自然不多,所以未能形成正向反馈,反而劳累。


关于一日一木


这次实验并非单纯的日更,而是加入了日签概念,原计划是统一设计海报,保持风格,每天写封信,清晨 6 点 10 分推送,内容不多,所以不占用太多时间成本,便能给自己设定一种仪式感,而且会随时间积累带来厚重。


实际情况是有许多次写着写着,进入写作状态后就停不下来,一直到凌晨,并没有如预期节约时间。又因为主题不明确,于是常常中心思想涣散,没有目的意识,标题命名为保持统一,不具备吸引眼球的功能,又因本身的读者基数就少,所以这个专栏的阅读量极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创作积极性。


实验结果:


1、日签能起到塑造仪式感的作用


经读者反馈,每天早晨的定点更新,精心设计的海报,文章摘录和二维码,这些方式确实形成了一定的仪式感,有人清晨第一件事就是阅读“一日一木”。只是由于这个公众号的受众太少,难以形成正向反馈的规模效应。


2、内容质量和形式无关,和素材及用心程度有关


即便是每日更新的日常栏目,这几天也有出现过高质量的推送,比如那篇《一日一木 | 2020-5-12 致关心我的你,我不愿辩驳》,阅读量虽不多,但“在看”以及评论反馈等方面都较为突出,这些在写作时就能预料,取材于生活并用心写的深度文章自然会受欢迎。


另一方面,我对一日一木的排版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优化,不管是设计新的动图,还是信封交互样式,又或海报。但我发现这些悦目的工作,顶多算锦上添花,当排版已经到了一个阶段的时候,再多的视觉优化,也抵不过内容质量的提升。所以今后,我会对排版进行删减,尽量突出内容主体,优化创作质量。



 写在后头:


我最终决定取消“一日一木”


很多人觉得坚持就是从不放弃

但我不这样认为

我很少给自己沉重的枷锁


我坚持业余写作十余年,也停下来过

但我一点都不怕,因为知道很快我还会写


对我而言,坚持就是再出发

所以我不怕跌倒,不怕停下,不怕试错

我会给自己立很多目标,挖很多坑

从来不担心填不满


我看到很多人身处道德高地

他们觉得既然自己决定做一件事

就跪着都要走完

但却过得很不快乐


他们为过去的一时兴起的决定买单

过上了苦行僧式自我感动的生活

因为自律是美德,坚持可敬


但当某一天他们不再思考

而只是麻木苦涩的完成任务

收获虚荣的打卡和不间断的坚持时

一切就变了


一旦变成流于形式的自律

还不如大大方方的放弃


人是活的,会想会动,会笑会闹

而非上了发条的机器


灵活的对待生活

用思考判断眼下的改变

随时有勇气开始,也有勇气结束


2020-5-16



实验报告 | 一日一木的告别





愿一生以梦为马,能一人独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