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收信)
每天给你写封信
(向下滑动可以抽出信纸哦)
▼
亲爱的读者:
你也常常遇到挫折吗?
当你做一件自己觉得对的事
却暂时没有现实功利回报的时候
这个世界有人很认可你
但也会有人强烈的反对
苦口婆心的劝说,并试图改变你
如果你不想变成那样,却又无法说服他们
会觉得挫败吗?
望着外头繁华的夜色
灯火通明的大都市,寂静无声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嘿,你说
我们怎能奢求被整个世界期待和认同呢?
最近几天
我开始 “一日一木” 这个栏目
进行日更,动态也发在朋友圈
本是业余自己的兴趣和坚持
想为自己营造仪式感
多一些豁达的书写和展示
却不料会有人因此觉得我不务正业
投入太多时间在没意义的事情上
于是劝我放下,减少更新
这份劝导出自善意
却让我苦恼
他对这些创作不感兴趣,甚至没点开来认真看
只单纯的根据阅读量和读者数目以及标题
就断定我写的这些没有用
反而侵占了我可以做正事的时间和心力
于是为我感到不值
我本想这样辩解来着:
海报设计是对审美的训练
文字摘抄和选取是对创作的回顾和锤炼
写信更是记录自己心声
打开一扇与外界联系的窗,让光照进来
这些都是对自己的修行
怎能说没用呢
而且,虽然阅读量不多
但也有人满怀期待
这样阅读量只有几十的推送,却收到了十几元打赏
我还通过留言,知道有人因为看到它们
而心中生出暖意
可见虽然标题并不讨喜,但内容却有存在的价值
而且自己这些年来的创作也并不是没有人认可
我知乎也有上万粉丝(虽然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像这样的理由还可以列出许多
我脑海一瞬间就涌出了无数条反驳的理由
但我静了下来,看着窗外沉默了片刻
最后还是放弃了争论,点头说是
一是因为知道对方的好意,而且那么用心和我说这么久
我有所感激不愿辩驳
二是因为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没有实际的证明
我可以说有用
可以说自己是为了未来
可以说有很多人喜欢
我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
我想怎么认为就可以怎么认为
但那又怎样?没有证明
他们所理解的有用就是阅读量就是盈利
他们所理解的有人喜欢就是粉丝就是流量
而这些,我现在确实没有特别拿的出手的
而且满脑子根本没有确切的目的性
公众号也从不求大家转发关注
心里想着的都是厚积薄发
做自己认为对的,让结果自然到来
所以会有人偶然看到,觉得惊艳
也有更多人根本不会看到
这都没关系
我还在积淀,将来总会让世界看见
虽然我笃信这点
但我的选择在这样一个目的导向的功利世界里
真的不被人看好
稍微现实一点的长辈都是如此认为
正因这样,我才会选择工作,业余才做这些
但没想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觉得我不务正业
在他们看来,我如果将这种心思用在职业发展上
会有更多现实的成就,前途不可限量
于是恨铁不成钢
真难做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走入社会后
就泯然众人失去个性
朋友圈里全是公司动态或屏蔽了
因为你做的事会被人误解
一些对你好,或者你在乎的人
这时候会热切的期盼你成为他们希望的样子
如若不然,他们就非常失望
可是有时候我们的心很软
也不想让一些人失望,于是就顺应或逃避
这真是人生的难题
我18年考研北大法硕已经做过一次顺应的选择
我不想再重蹈覆辙
我想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模样
但在乎我的人,别急着失望
你们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谢谢你们
我看到了现实,也知道未来的重量
我不会成为一个只活在自己世界的无用诗人
你们如果觉得我做这些没用
那么我就努力
用成果证明给你们看它有没有用
你们如果觉得我在不务正业
那么我就努力
把正业也做到让人惊艳即可
说到底
有时候他人对我们的评价貌似偏激
但实际上
只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够优秀而已
尽管优秀的定义,被社会意识所绑架
名校、高薪、头衔、流量、经济……
这些并不美好
但我们也要正视这个世界的现实
既然它们客观存在,就必须适应。
高中时我不就是这样做的吗?
那时,我崇尚阅读和写作
觉得分数和高考远不能决定一切
只有精神的开阔和自由才是最崇高的追求
于是即便到了高三都周日还去图书馆
每周借五本课外书还一周读完
晚自习还花好长时间写日记
要是这种事发生在一个差生身上
在老师家长眼中简直罪无可恕
但因为我成绩还不错,最后考上一所985大学
这些如今说来反倒成了佳话
你意识到了吗?不管大家承不承认
别人的眼中,别人的口中
往往以成败论英雄
别看我刚才轻描淡写地说:
我高中做了很多不务正业的事,但成绩不错
但其实这背后是无数不为人知的努力
努力到每天清晨全校第一个来到教学楼
连跑操都没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点亮了沿途所有的灯
努力到每天除了完成规定的任务
还给自己考一整套高考卷
没时间动笔就不断在脑海演练,和答案对照分析
这些事如果没有最后的结果
没有考试成绩,没有高考分数
我说出来,就只会被人暗暗嘲笑
更别提去十几所高中演讲说起,连机会都不会有。
和你说这些
不是说要放弃理想追求功利的现实
而是想与你说说我的心里话
看我的朋友圈就知道
我是个特别理想主义的人
但我却也是现实的受益者
经过那么多日子,那么多复杂的经历
我清楚地明白:
过程决定结果,所做必有回报
享受用心的过程,让结果如约而至,是最佳的成功路径
但这,只是对自己说的
你心里知道就好
不要指望所有人都能理解
总会有人会觉得你在说大而无当的废话
因为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习惯于反向归因
在他们看来:
莫言之所以获诺贝尔奖
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讨好国际评委
描写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学,并以画面感见长,便于翻译
就连职业生涯,都是精心规划……
江南之所以那年成为作家首富
是因为从写作一开始就瞄准的青少年市场,精准定位
八月长安之所以受欢迎
是因为她美女作家和高考状元的加成
如今自媒体之所以发达繁盛养活很多人
是因为它们迎合了流量获得了关注于是有粉丝经济
……
这样的反向推导符合第一眼的逻辑和直觉
让人感到成功能借鉴
他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就是这样。
都怪自己没有那么精心规划
下次做事有目的性一点肯定就能成了
他们以为这就是真相
便自诩为洞察了一切,不屑做深入的了解
实际上呢。
2005年11月27日,莫言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
那时他还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
那天,他的演讲题目叫:
《作家应为什么写作?为金钱or读者?》
里头莫言明明白白说了自己对创作的底线和要求
他们为什么不去看呢?
哦,他们怀疑,觉得莫言在自我美化
但作家本人说的话不信,为何又偏信自己的推断呢?
按照他们这种思路,
推演一下岂不成了这样:
江南在网上连载《此间的少年》时
那就是北大毕业,留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后幡然醒悟
感到自己前途堪忧,觉得什么名校offer,质谱科学太没前途
又意识到了中国青少年的广大商业市场
冥思苦想推导出写作套路,看到自己登上作家富豪榜的模样
于是毅然弃理从文
八月长安则是仗着自己年轻貌美
打上了美女作家的主意,想到还要一个名校噱头
于是便顺手高考考了个状元去到北大,
趁着大三去日本交流有空,人生抱负才得以展开
让余周周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为日后占领少男少女的心智埋下了踏实的基础
写公众号的自媒体就更不用说了
懒得分析那么多公众号
干脆直接下结论
网上的文章都是为了流量
各种规划、谋策,运营,变现
至于什么技术博客
国外互联网blog的繁盛,思想自由兴趣导向
对不起,不在讨论范畴之内。
我写这些并不想讽刺谁
只是想为这个世界的多样性稍微辩解几句
如果你也能意识到上头这些例子的荒诞
为什么就是不愿承认这个世界也有不那么功利的一面呢?
尤其是在创作这个领域
真正不朽的作品,有哪个是彻头彻尾的计划?
我不是不愿意听你们说
也不是封闭心灵的老顽固,永远无法被说动
而是一些人根本没意识到
我所追求的创作从来都不是为了混一口饭吃
他们也没意识到,我所追求的理想是怎样惊艳的存在
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都有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和方向
我不怪他们不了解
很少看小说和课外读物的人
没体会过创作理想和文字乐趣的人
会自然而然的把文字只当做工具
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不过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
中国如今太过重视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情况
只是暂时的
上个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雷·布雷德伯里
曾在书中说:
“
美国是在信念中行军的国家
但为什么会长久忽视奇幻和科幻小说
而近三十年才开始改变?
是谁造成了这种改变?
是谁让那些老师和图书管理员为之一振,坐直了身子注意聆听?
是学生、年轻人、孩子
他们把阿西莫夫放到大人的桌上
大人拖着不肯读,把书放了好几周,
终于,某个晚上他试读了第一段。
炸弹爆炸了,他们不仅读了第一段,第二段,
接着是第二页,第三页,第四章和第五章。
“天啊,”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这些该死的书还真写了点东西!”
“天啊,”他开始读第二本,“这书有想法!”
“疯了!”他们一路从克拉克,读到海因莱因,
从斯特金的书页中抬起头,几乎异口同声地叫嚷:
“这些书居然还——(粗口)——有关联!”
老师们开始教导,然后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
那些从不看书的学生们通了电般开始阅读,
甚至学会了引用厄休拉勒古恩,
而过去只读过某个海盗讣告的孩子们,突然用舌头翻页,想要阅读更多。
图书管理员惊呆了,
发现科幻小说不仅被借阅了成千上万次,而且还被偷了也不归还!
”
就是这样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
质疑我所做的人会重读我今日的话
他们终将意识到我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情
终将理解其价值
至于现在
我不奢望能说服谁
我只想做好自己
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好好享受创作,畅想未来
所以
请允许我继续理想主义
在功利的世界做一个任性的小孩
2020-5-11
独木鸟的小超
Comments | NO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