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展鹏学弟私聊我,说平时他也会写些随想,但感觉文字的境界不是特别高,想问问有什么意见。
 
       同时,他给我发来了一篇公众号的推文,那是他自己的公众号,我从头翻看了一遍,去年11月到现在,有10篇文章,内容有生活的感想,也有诙谐的机灵,还有寄托了价值观和精神向往。
 
        这些让我想起展鹏学弟这个人,我们在去年夏令营时便相遇,但对我而言,真正相识是今年的寒假演讲,当时看到他带着衡钢中学的学弟学妹们宣誓,青春里的热血沸腾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之后的相处和晚上的谈心,却又是那般细腻真实,让人不由感到亲切。
 
        展鹏学弟是一个很出色的人,而他的这些文字,这些想法,名人名言引用到位,再加总结,词句使用美观流畅,也颇有可圈可点,不过不足同样明显:过于抽象,而不具体,过于涣散,而少细节。
 
        这样的文章,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而且文采也有,但就是少了些神韵,像读者杂志上的扉页文章,看着是不错,但很难让人拍案叫绝的喜欢,更别提让人一遍又一遍重读。
 
        在东南风文学社时,我也时常看到社员们类似的习作,但即便身为社长,我也很少去评价,因为我认为文字的好坏和标准莫衷一是,每个人的写作历程,更像是一个审美的探索过程,和阅读以及经历息息相关,所以没有什么好苛责,他们自会随时间而成长。
 
        但今天既然被问到,便写下这篇文章归纳一下自己的观点好了。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文字,是大多数刚经历高考的写作者固有的写作习惯,高考讲究规定时间,限定字数,主题明确,又要体现文学功底,那么自然是这样的议论文容易拿高分。
 
        可真正的写作,并非如此。
 
        要想言之有物,要想文有所意,要想字字句句能够扣住人心,这些并不源于文字的炫技,而更多的是来自生活和思考的深入与细腻。
 
        现实的场景中,阅读的人们,并不在乎你的文字功底有多好,也不关心你的文章结构,更不会因为你引用了几句名言就给你打高分,他们只在乎你文字对他们有什么用。
 
        文字的用处有很多,若是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特别受欢迎的文字,或者能够名流千古的经典,都必定在某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
 
        文字最典型的作用是传达信息,告诉他人所不知,比如新闻,比如经验,比如一些干货和资源,人们会好奇,会憧憬,会想要,发现更大的世界,这是阅读的源动力。
 
        文字第二层作用是传达感受,告诉他人你所想,给人以共鸣,让人于阅读中足不出户就可获得种种心情和体验。
 
        至于文字的其他作用,都由传达信息和感受这两者以不同比例、不同目的结合而成。
 
        我们学习,阅读教科书,是为了知识的信息,如果教科书写得生动有趣,那么就融入了感受。
 
        咪蒙等自媒体无所不用其极的传达感受,给人们以忙碌中的些许慰藉,从而赚得流量。
 
        刘慈欣用科幻传达那些奇妙的构想,给人以未来的信息和启示,并赋予其人文价值和相应的感受。
 
        网络小说以故事的代入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些扮猪吃老虎的场景甚至能让一些读者看了开心到睡不着觉。
 
        用这个模型一分析,很多东西就清晰了,这时,再去思考这个问题,该如何提升写作,无非就两方面,一看自己传递的信息,二看自己传达的感受。
 
        要想传递信息,就像要煮好一碗菜一样,需要两点:材料和厨艺。
 
        材料:你要拥有有价值的信息,如何获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读是获取信息最简单的方式,再辅以思考,就可以锤炼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信息来,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之事,先贤圣达之言,通过阅读而获得的信息来源可以说是无穷无尽,而且没有条件限制,哲学家康德甚至终生未离开葛底斯堡,全凭阅读、书信和思考,就创造出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成为哲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一个伟大的作家,必定要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都很看重阅读的原因。
 
        行万里路,意味着亲身的经历和实践,第一手的信息往往是最纯粹和真实的,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经验都不可复制,所以尽可能多的去探索,去做不同的事情,经历不一样的文化和生活,去结识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随着体验的多元,内心也会变得丰富,所拥有的独特信息也会越来越多,这是我大学期间做那么多南辕北辙的事情的根本原因。
 
        厨艺:要有表述信息的能力
 
        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材料,厨艺就成了决定因素,再独特和有价值的信息,若是炒糊了,那也是硬生生糟蹋了材料,虽然干巴巴的信息也有它的营养,但写作和厨艺一样,可以是一门艺术,而不止是满足口腹之欲,所以要训练表述信息的能力。
 
        如何训练,最简单的方法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阅读,做摘抄,和写日记,而最快的方法,是短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做特训,不断的描写,不断的练笔,不断的修改打磨,福楼拜给莫泊桑的训练,甚至要在笔下写出一只猪,还要让读者去猪圈里能够凭借文字描述的信息一眼找出它来。
 
        对于我们而言,做到这一步是有些苛刻,但记日记却是很简单的,很多人一想到日记,就想到儿时老师布置的任务,心生排斥,但实际上,写日记可以是很放松的享受,轻描淡写,今天的云是怎样的,自己走过的路,心里的想法,或者吐吐槽,这些都是很初级也很容易完成的,而且当你习惯写日记后,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将时光铭刻下来,某个瞬间谁说了什么话,她是什么表情,那风刚好吹起树叶,打开门时你所看到的光……
 
        可以写的实在太多,而且你若能写到这个地步,回过头去翻看自己的日记时,会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享受。 这就像是学画画,又像是学乐器,和卖油翁说的一样,无它,唯手熟尔。
 
        当你可以清晰生动的传达信息,你就已经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但要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更有价值,有意义,让人喜欢到不忍释卷的文字来,还必须要注意所传达的感受。
 
        这里的感受,不仅仅是思想、价值,更是一种情绪。
 
        说起来有点玄乎,怎样才能调动读者的情绪呢,一篇文章,字里行间怎样才能融入意境,怎样才能有更棒的氛围,为什么有的文字读起来就觉得温柔,有些就豪迈,有些看似貌不惊人,但细细一品味,却又让人心头一颤。
 
        如果说信息是文字的技术性,那么感受就是文字的艺术性。
 
        最简单的传达感受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站在自己角度,写作时调动自己的心情,字里行间融入自己的情绪,写到能够打动自己,或者是沉浸在写作之中,只要你是真正享受那个过程,让时间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流逝,你写完后会惊讶的发现,字里行间很自然的就融入了灵魂,而能够打动自己的文章,往往也能打动其他一些人,我的许多日记和随笔就是这样产生。
 
        第二种方式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目标读者,站在读者的身份立场,去投入情感,这样更有针对性,像是定制产品,各种细节、事例、用词,都可以因此而变得有目的,于是更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之前所提到的咪蒙,她甚至可以为了构成情感共鸣,而编造虚假的素材。也有正面例子,高尔基的《海燕》,为了号召人们革命,而传达出无畏的勇气,也属于此类。
 
        通常来说,最好是两者结合,既能自己满足,又有特定受众。
 
        但这两种方式,只是出发方向,但要真正传达感受的那些细节,以及字里行间的具体体现,都需要一个写作者不断的学习和磨砺,一篇文章是万万说不完的,以后有机会再谈。
 
        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平淡的叙述,却透出了无限的意蕴,一些蹩脚的写手,拼了命的抒情,却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矫情。
 
        就像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没能打动我,千里孤坟没有打动我,但“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这句一出,顿时就眼眶湿润,最打动人的,是那平淡中流出的真情。
 
        我中学时,喜欢收集一些华丽的词句,写出了好多“迎风而立,衣袂飘飘”那般的文字,但越长大,越多阅读,越去思考,就越喜欢那些平淡却满是意蕴的事物。
      
        灿烂的生命,值得铭刻,但不需要刻意,其实只要客观,用心去诉说,就很美了。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看着一句话,越看,越觉得这段话亲切而温柔,这字里行间,轻轻的读过去,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就像是有人当面,在对你缓缓说来,这就是文字,你可以试着将某段话多读两遍,或许也会发觉。
 
        以上关于写作的建议,同时也可以用在阅读中,我们看一本书,也应注意这两点,信息和感受,如果读某一本书你既汲取不到有意义的信息,又没有更多的感受,那还是不要看了,勉强自己去刷的阅读量是没有意义的。检验自己的文章,也可从这两方面来进行,这样,你就会意识到自己所写的文字哪里存在问题。去做一件事,去体验一段经历,也可以以得到的信息和感受作为衡量标准,从而知道其意义。
 
        以梦为马的路,说来崎岖却也美好,说来漫长却又享受,看似南辕北辙,实则独木成林。
 
        喜欢写作的人,功夫在诗外,时间是积累,文字是财富,不因无人问津而自卑气馁,也不因夸奖便狂妄。
 
        默默砥砺更新,静候跬步千里,如此就可以了。
 
        以上,也是写给自己的话。
 
        与君共勉。
 
        2019年3月14日
        小超
 
        
 
        
 
 
 
 
 
 
 
 
 
 
 
 

 

 


愿一生以梦为马,能一人独木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