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易扬周:

 
      你好~
 
        收到意料之外的来自陌生人的邮件,与我而言,是个惊喜。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像我一样的人,有许多澄澈或远大的理想,所以我才想去做这样一些事情,你的邮件验证了我的想法,很感谢。
 
        今天周六,深圳下着雨,在这样的大都市中,人来人往,这其中,有不少像你我一样的人,我看到你说起你的故事和写作经历,又或者是曾思考过的一些困惑,这些也是我曾想过的话题。
 
 
        你在邮件中提到了两种模型:①文字——社会;②文字——“我”——社会。你说,两者之间直线最短,若是中途折向了“自我”,有了“私心”,必定会饶了弯路。
 
 
        对此,我持有不同意见,在我眼里,真正的作家从来都只有后者,这才是写作本来的样子,是其灵魂的体现。
 
 
        高尔基若不将自身之品质和勇敢融于文字,哪来激励无数人的《海燕》,路遥若无十年调研,并以自身价值观所铸造,又哪来《平凡的世界》去摘得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再往前推,若李杜的诗词中无蕴含自身的豪迈和风骨,也就没有文学史上千古绝唱之盛唐……
 
 
        在我看来,直接面对于社会而无自我的文字,就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缺乏灵魂,而必须要有“我”,文字才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至于成为人云亦云,随时可复制的材料。
 
 
        的确,这个世界需要有直接面对于受众而不掺杂自我的文字,如新闻报道,公文条例,也有许多自媒体和写作者,不写任何自己,而直接将文字指向读者,迎合其情绪,赚取流量。
 
 
        可是真正能被时间淘洗留下来的,只能是极具特征,不可复制的,文字内在的灵魂。
 
 
        举个例子:
 
 
        春节期间《流浪地球》电影上映,赢得一片叫好,刘慈欣之名人尽皆知,可资本和社会对他的追捧来得已经算晚了。他从1989年开始写科幻,2000年就已经写了《流浪地球》,2006年就写了《三体》,可是直到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雨果奖,作为首个获得如此殊荣的亚洲人,刘慈欣之名,才人尽皆知。
 
 
        中间接近二十多年时间,刘慈欣只是在科幻这个领域中,一个用心写作的普通人而已,圈外人鲜有人知,他只是在工作间隙,写写小说,赚赚外快。
 
 
        你如果有看过他的更多小说,就会意识到,他在创作的时候也并不是有多大的理想和报负,要对这个社会抱有多大的价值和责任,更多的,只是为了稿酬、以及在文字中寄托自己的思想、科幻诗意和情怀,并从中获得创作的享受。
 
 
        就像《三体》中的罗辑,爱上自己虚构出来的人,就像《带上她的眼睛》中那让人落泪的牺牲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诗云》中,对于技术和人文价值的博弈和思考……看到这些文字,你不会再去怀疑创作者在写作时是体验着怎样一种沉浸的满足和精神的充盈。
 
 
        这就是写作者的自我和自私,他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里,赋予作品以灵魂,所以写作者常说:“为自己而写”,即便那些伟大的作家,为人民而创作,但也是同时服务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这才是写作真实的魅力。
 
 
        而 “文字——社会”,看似距离最短,但写出来的东西,却往往味同嚼蜡,更多的只是作为信息而存在,而且很容易变味,从服务社会,变为迎合大众。
 
 
        举个互联网上的例子,你知道“简书”这个网站吗,它最初出来的时候,打着“找回文字的力量”的口号,用清新无广告的界面,体验完善的编辑器,吸引了一批优质的写作者,人们创作着自己的文字,相互鼓励,那时我还在台湾交流学习,无意中发现这个网站,感到很喜欢。
 
 
        在这其中,有个“首页投稿”,本来是为了鼓励作者增加优质的创作内容和曝光,但渐渐的,变成了写作者相互攀比,赚的关注和盈利,首页的内容也开始变味,各种急功近利的标题党,各种鸡汤和无多大用的貌似干货,这些文章甚至没有个人特质,仿佛是机器量产,但人们看到这样的文章上首页,赚的盆满钵满,他们便去学,于是这个写作平台渐渐变为烂俗。
 
 
        资本涌入,注重市场,迎合大众,优质的创作者羞于同列,而且优质内容被大量劣质文章稀释,劣币驱逐良币,再加上平台的搜索和分类入口做得不好,导致优质内容几乎很难找到,现在的“简书”,已经让真正用心写作的人有点儿不好意思提起了。
 
 
        这就是文字直接以社会为导向的结果。
 
 
        这样的创作者不能算是作家,而更像是商人。
 
 
        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市场,是如何快速将自己的文字变现,或赢得更大的影响力,而不是去享受写作的过程,去在其中寄托更多自己思想的价值。
 
 
        你一定见过许多这样的微信公众号,他们很着急的推广,营销,或搞各种活动,运营社群,而最关键的内容创作,却打磨得少,文字也不深入,更像是一种表演,只要让人感觉他们很厉害就好了,但偏偏还很热闹,也赚了钱。
 
 
        这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一种谋生方式,我不想去指责,但我始终相信,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真正用心执笔的人,总会大浪淘金,苦尽甘来。
 
 
        当然,我知道你所说的“文字——社会”的意思或许不是指的这种商人,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写作就是未了服务社会,为了天下苍生。
 
 
        可是,这种人是不存在的,不是没有,而是你的这个模型中剔除了“我”,而一个想要兼济天下的作家,他的文字更不能失去“自我”,否则,该是多么的迂腐僵硬,那样即便他写的文字句句在理,且兼顾正义,但终究少了人味,而你看现在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经典之作,哪怕是讲述经济学发展规律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也写得充满了个性和色彩,这才是他们生命里最闪光的存在吧。
 
 
        写作就像是钢琴演奏。
 
 
        为获取流量的商人,只会在人多之处卖力演奏,他们的声音越大,花哨越多,装腔作势越足,就有越多的人被吸引来看,但人们终将发现他们乐曲中的贫瘠和乏力。
 
 
        而没有自我的圣人,是僵化的空想者,他们的演奏连自己都食之无味,却还总以伟大的信念来陶醉自己,妄想影响世界,这样的苦行僧,只让人觉得可怜了罢。
 
 
        而真正作家,在孤独中享受演奏的乐趣,即便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听到,但他也可将自己的灵魂融于乐章,享受弹奏,酣畅淋漓,而这份乐章,会在遥远的时空,被不同的人听到,感受到,甚至浑身战栗,正因为有这种足以穿透时空的暖流和共鸣,文学才能被称为伟大的艺术!
 
 
        我现在人微言轻,给你写这封邮件,本来没必要写这么冗长,但我就是想写,不奢望有多少人看到和理解,就像我现在大费周章的做网站,写十几年没人看的日记,我就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我喜欢,而且我会在写作中塑造自己的精神和人格。
 
 
         他们说,写作只是一项工具,和别的技能没什么不同。可在我看来,完全不是这样,纵然我赞同所有行业和技能没有贵贱,但写作绝对是不同的。文字可以寄托的东西,可以传递的感情,可以蔓延的思考和知识,可以影响的太多,这是人类文明之树上最闪烁的星辰,我以喜欢它为荣,为拥有作家的梦想而感到骄傲,哪怕最后我依旧渺小,但它已经给我的人生带来了那么多的享受和意义,让我的精神世界与众不同。
 
 
        我可以在生活中谦虚或卑微,但内心却永远自信骄傲,无论处境如何,总会乐观的走向柳暗花明,无论怎样形单影只,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快乐,无论曾怎样堕落,但最后总会燃起向上的斗志与豪情,迷茫从来困不住我,悲伤总是转瞬即逝,这都是源于文字的信仰。
 
 
        当你将一件事看轻时,它便也只能给你轻微的回报,当你将自己看轻时,你便会发现自己确实如此渺小,但你若将你所爱之事看重,将它赋予星空般浩瀚的意义,你会发现它也将源源不断的给你力量和回赠,当你将自己的使命看得伟大时,你所做之事也会将你推向了不起和不同寻常。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说:“当你真正的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帮你实现它。” 对此,我深以为然。
 
 
        生活可以平凡,但内心应该伟大。
 
 
        与君共勉。
 
 
        2019年3月9日
 
        小超
 
 
 


愿一生以梦为马,能一人独木成林